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宋代江浙语音研究的浓墨重彩一笔评宋代江浙诗

来源:北方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语音史的传统是关注一个一个历史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者们力图将它们串联起来,建立起汉语音系发展历史的完整链条,贯通五千年甚至更为久远的语音发展脉络。但当你进入

语音史的传统是关注一个一个历史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者们力图将它们串联起来,建立起汉语音系发展历史的完整链条,贯通五千年甚至更为久远的语音发展脉络。但当你进入到某一具体时代,试图描写、归纳并展示那扑面而来的愈来愈丰富的语音现象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传统所形成的框架却极力要将它们扭结成为一条瘦硬的符号链,使得框架与事实之间的互不适应日益严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早在一千多年前,先哲颜之推就告诉我们:“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1] (P473)正所谓古今一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 (P153)。如果承认现代方言语音及各种表现的异常复杂,那也同样得承认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语音的多样化,诚如颜之推所言,这是自古而然的。

所以,语音史越是纵深发展,就越发要在历史长河上的不同共时层面上横向分流、辐射展开。这恐怕就是近几十年来的语音史研究中,历史语音的地域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以历史方言语音研究为标志的区域语音研究蓬蓬勃勃,既是研究深入的趋势所致,也是全面展示历史语音的必然。

只要约略回顾一下现代学者众多的研究成果,随手便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能清晰地看到在“链条”不同节点上缀合的“别样场景”是如何愈益宏大而丰富。如果暂不考虑这些成果产生的时间先后,仅从研究对象所处时代来看,就有对上古《诗经》用韵中东方、西方音系的探讨(1)参见王健庵《〈诗经〉用韵的两大方言韵系——上古方音初探》,刊于《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和对燕齐鲁卫陈等方音在《诗经》等文献中表现的分析(2)参见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九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页。,又有关于《老子》(3)参见高本汉撰、张世禄译《〈老子〉韵考》,刊于《说文月刊》,1939年1、2、3期。《楚辞》(4)参见董同龢《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见丁邦新编《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食货出版社1974年版,第1~12页。等特殊押韵的方音特色以及先秦两汉齐语语音(5)参见汪启明《先秦两汉齐语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出土文献中的楚语语音(6)参见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杨建忠《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等等的分析,还有对汉魏晋南北朝用韵中的地域语音(7)参见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65号,1975年。、周隋长安音(8)参见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唐五代西北方音(9)参见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唐代关中音(10)参见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宋代汴洛方音(11)参见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见《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581~655页。及各地语音(12)参见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25~158页;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直到明清方言韵书的研究(13)参见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如火如荼展开……这根链条上的许多节点都被有效地横向拓展开来,借用一句古诗来形容,恰一似“红杏枝头春意闹”。

排在这个“扩容版”的新式链条后段的宋代,其历史方音的研究并不落后。自1941年周祖谟先生的《宋代汴洛语音考》[3](P581-655)开启宋代语音研究领域以来,20世纪中后期鲁国尧先生以宋词用韵的系列研究(14)参见鲁国尧先生系列论文,如《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载刘晓南等《宋辽金用韵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15~241页;《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载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5~117页;《宋代福建词人用韵考》, 载鲁国尧《语言学文集:考证、义理、辞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53页;《宋元江西词人用韵研究》,载胡竹安等《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7~224页。,继续拓展空间,向纵深推进,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冲涌,东西南北中遍地开花,逐渐形成了中原音(或通语及汴洛音)研究、大北京音研究、西北音研究、山东音研究、江浙音研究、福建音研究、四川音研究、江西音研究、湘楚音研究等等独特的研究领域。这一大波研究区域的拓展,涉及面之广,发掘程度之深,爆发力之巨,其得风气之先,以“独领风骚”来形容亦不为过。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qikandaodu/2021/0507/697.html



上一篇:段玉裁的古音体系及其对方音的态度
下一篇:没有了

北方音乐投稿 | 北方音乐编辑部| 北方音乐版面费 | 北方音乐论文发表 | 北方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