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育研究(3)

来源:北方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李俏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12):223. [2]曹秀娟.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析[J].新课

[1]李俏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12):223.

[2]曹秀娟.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2(9):7.

[3]张瑶.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教育教学版,2020(2):36-37.

[4]刘莉娟.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7):88.

周沫,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高新区金色小学校。

一、 引言近年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家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使之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因而,课程改革把素养教育定为重心工作。而显然,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其对学生素养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音乐与其他学科一样在素养教育中发挥各自作用,不再有价值的“主、副”之分。二、 音乐审美素养培养学情分析在课改前,音乐教学目标就是知识技能。现在,音乐教学变成了知识技能和素养并重。而分析音乐的特质可以发现,音乐对学生的素养教育作用主要是思想品质、听觉赏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都可归纳为一个素养大类——审美。即音乐的素养教育包括思想意识审美和听觉艺术审美。这样,小学音乐的教学就分为两大板块:知识技能和审美教育。课改已推行多年,但目前小学音乐的审美素养教育质效仍然滞后于知识技能教育。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策略上存在着经验主义惯性。而并不清楚,素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在规律上是有差异的。知识技能可通过讲授来完成——比如教师演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就能完成演唱学习。而素养培养则不行——比如教师说,“这首歌真好听啊!”学生就一定认同吗?并不一定。学生只有从内心感受到了歌曲的美,才会产生审美认同。因而,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优化。此外,小学生的心智水平、生活经验水平以及思维习惯等都与中学生、成年人有较大区别,在审美素养培养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到素养构建规律外,还需在策略上主动适应小学生的学情。这也事关审美教育的成败。三、 小学音乐审美素养教育策略(一)必须生为主体审美素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在规律上是不同的。审美素养(也包括其他素养)是内在品质,不是说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能具有什么素养。比如,教师说:“这首歌是说环境保护很重要,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哟!”学生一听,大概是明白环境保护的道理的。但这就能使之在内心建立一个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迁移为环境保护的行为吗?大概是不行的。从音乐角度上说,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第一,让学生通过学唱、欣赏歌曲能够体悟到环境的美,使之不再忍心去破坏这么美的环境;第二,让学生通过辨析感悟到环境恶化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审美的反向对照),从而基于自我保护需求去保护环境或改善环境。可以看出,审美素养其实是由学生自己体验、感悟之后才形成的,教师直接灌输理念没有太大作用。也就是,素养教育应遵循构建、生成性规律,给学生创造亲自体验、参与、思考的环境和平台。这就是生为主体、学为中心。那么,怎样来实现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呢?少教多学是基本思路。这有两个抓手:第一是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的情感态度,使之愿意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和活动;第二是为学生创建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赏析音乐的平台。下面所探讨的策略,都围绕这两个抓手展开。(二)组织音乐游戏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特征,因而,大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语文这些学科)相比,不用再去关注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引导。只要上音乐课,学生一定就会喜欢、高兴。但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音乐确实具有娱乐性。但娱乐感的产生是基于审美而来的。即,人们能够体悟到音乐的美,然后才产生了愉悦感,并愿意参与音乐。而小学生刚刚接受音乐学习,显然在音乐审美能力上还比较欠缺(这也是我们对之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之一)。因而,小学生并不一定能被音乐的魅力直接吸引。在这种片面的认知下,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比较刻板、单调,有专业化倾向。比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直接播放两遍歌曲,然后就带领学生跟自己一句、一句学唱。而且,在学生跟学唱过程中,还不厌其烦地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严格要求学生把音唱准。这种方法,如果是对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没问题。而小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本来挺有趣的生肖歌也变得“可恶”了。这时候,学生怎么会产生审美感悟呢?因而,根据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学习心理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注意采用一些小学生喜爱的、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比如游戏法,就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比如,在教授歌曲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生肖动物的头饰,将学生分成十二个小组,分别让他们扮演十二种生肖动物。然后,一边教唱,一边让各组学生跟着歌词做出模仿的声音或动作来。比如,唱到“小老鼠,打头来”时,扮演小老鼠的学生把两手放在耳朵两边,代表老鼠的大耳朵,然后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唱到“老虎回头一声吼”时,扮演老虎的学生则伸出“利爪”并发现“噢——”的吼声……可以想见,在这种游戏情态下进行学习,小学生肯定会非常乐于参与音乐学习。(三)视觉听觉结合在小学教学中,音乐和美术被称为两个姊妹学科,一个从听觉艺术角度培养学生素养,另一个从视觉角度培养学生素养,二者共同作用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学科往往会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教学应“各自为政”。即,美术教师不会在教学中借用音乐,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把视觉元素引入课堂。这种理念其实也是受课改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因为主攻是知识技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视觉元素有些多此一举。这种认知在课改之后仍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原因有几点:第一,审美素养其实是一种多元性思维,在审美过程中并不会进行有意的区分。比如,并不是这个需要用听觉来赏析、那个只能用视觉来体悟,而是会调动一个人所有的审美元素共同完成对美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一首表现草原风景的歌曲时,通常一个有能力的欣赏者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与音乐相对应的情景画面,从而深化对音乐美的感受;第二,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审美途径上是有区别的。视觉艺术的审美比较直观,通过对艺术品形态的观察即可完成审美。而听觉审美则比较偏向于抽象,欣赏者不仅要听,而且要对乐曲的音调、音色、节奏等进行思维推理,才能完成审美。而对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又恰恰是他们的短板。因为生活经验比较少,又习惯于具象思维,所以通常很难从纯听觉的角度完成有质量的音乐赏析。因而,为了适应审美素养生成的规律、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征,应将视觉元素引入教学。比如,在带学生赏析《春天的小河》时,教师就需要考虑到,学生虽然肯定是见过“春天的小河”这个场景,但由于调动经验的关联思维能力比较弱,不太容易把歌曲、歌词与自己经验关联起来,这就很难深度体验到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竞艳的“情绪”。因而,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拿起笔来画“春天的小河”,“你见过的春天的小河是什么样子?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然后,笔者将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观赏、评价。通过这个过程,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动起来,并使后面赏析音乐时有直观的画面辅助。这时候再带学生听歌,春天的情境就与歌曲的内涵对应上了。(四)思考加上体验前面分析过,审美素养的培养应注意把握两个要点。第一,要认识到审美是一种内在品质,是一种自源性的思维活动。教师的传授、思考不能替代学生的思想。因而,必须让学生亲自去思考、辨析,才能真正完成审美素养的构建;第二,审美素养与其他素养的培养一样,需要生成性的方式。即,学生亲身体验、观察、经历之后,才能将美的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审美素养。教师只能起到提供引导和条件环境的作用。因而,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重视给学生构建参与体验的平台。比如,在带学生赏析《小狗圆舞曲》时,要使学生建立“喜欢小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样的审美价值观,教师直接播放乐曲并直接讲授,“小狗多可爱啊!听,它在顽皮地摇尾巴呢!听,它玩累了憨憨地睡着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从教师讲授上理解乐曲。但并不能使之形成素养。当换一首乐曲时,仍然不会独立赏析,仍然需要等教师解释。因而,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说,“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小狗圆舞曲》,大家仔细听。这一部分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小狗在做什么?下一部分呢?小狗又做什么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自由联想和表达。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由想象,通过这样的赏析训练,使其具有独立解释音乐的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为了让学生体悟到少数民族小朋友们幸福生活的美,笔者教学生跳简单的孔雀舞,并让他们用各种小乐器(手铃、沙槌、手鼓等)给音乐打节拍。听、唱、跳、奏合一,让学生进入音乐角色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少数民族小朋友。其情感、思维与歌曲所表达的内涵产生共振,从而完成深度审美。四、 结语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小学音乐的教学除了要完成知识技能教育之外,还应落实对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而审美素养的培养规律与知识技能不同,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革新、优化。基于审美素养的构建规律、音乐的特质以及小学生的学情,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教师可关注生为主体、激发兴趣、视听结合、思维体验等几个策略的运用。参考文献:[1]李俏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12):223.[2]曹秀娟.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2(9):7.[3]张瑶.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教育教学版,2020(2):36-37.[4]刘莉娟.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7):88.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qikandaodu/2021/0708/730.html



上一篇:提高学生识唱乐谱能力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用音乐图谱提升音乐视化的

北方音乐投稿 | 北方音乐编辑部| 北方音乐版面费 | 北方音乐论文发表 | 北方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